復旦大學創建于1905年,原名復旦公學,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,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。校名“復旦”二字選自《尚書大傳?虞夏傳》中“日月光華,旦復旦兮”的名句,意在自強不息,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、教育強國的希望。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;1937年抗戰爆發后,學校內遷重慶北碚,并于1941年改為“國立”;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;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,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;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。
上海醫科大學創建于1927年,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。建院時定名為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,1932年改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,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,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,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。
2000年,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,成立新的復旦大學,進一步拓寬了學校的學科結構,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,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、經濟學、法學、教育學、文學、歷史學、理學、工學、醫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。
2013年,學校有普通本??粕?2933人,研究生16026人,留學生3216人(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2092人);另有成人教育、網絡教育本??粕?3259人。有專任教師2490人,其中高級職稱1771人。有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院士39人,其中雙聘院士12人,教育部“長江學者獎勵計劃”特聘教授58人、講座教授34人,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(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)”項目首席科學家29人。有直屬院(系)30個,設有本科專業69個,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,博士學位授權學科、專業點154個(其中自設30個,專業學位2個),碩士學位授權學科、專業點243個(其中自設51個,專業學位24個),并設有2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。有1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、1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,10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(A類)。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,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,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,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,總后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,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0個。學校還擁有中山醫院、華山醫院等6家直屬附屬醫院和一批非直屬附屬醫院。
學校已經形成“一體兩翼”的校園格局:即以邯鄲校區、江灣新校區為一體,以楓林校區、張江校區為兩翼。占地面積244.32萬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積149.23萬平方米。
一百多年來,學校在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服務社會、文明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。復旦師生謹記“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”的校訓,嚴守“文明、健康、團結、奮發”的校風,力行“刻苦、嚴謹、求實、創新”的學風,發場“愛國奉獻、學術獨立、海納百川、追求卓越”的復旦精神,正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,發揚優良傳統,不斷開拓創新,以服務國家為己任,以培養人才為根本,以改革開放為動力,深入推進內涵建設,全面提高教育質量,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。